星期一, 11月 06, 2017

華德福七年級-04(秋學季)

親愛的夥伴您好:

《樗木的姿態》-七年級的力學概括

       物理剛好接著語文主課程,而主課程講到《莊子》裡的樗木,就是一種彎來彎去,沒辦法拿來做傢具的樹木。於是,我先要同學們根據你們閱讀到的描述,用你們的身體,做個『樗木的姿態』。兩兩一組,畫出對方的姿態。同學們就想辦法扭曲自己的手腳,有單腳站立,有雙腳站立,也有趴著的,當模特兒給對方畫下來。

       接著我們觀察自己與別人畫下來的姿態,右邊伸出肢體,左邊就要相對地平衡。你無法全部只伸向某一側,這樣是無法平衡的。但是,平衡到底是什麼在平衡呢?同學講出『重量要一樣』,我們就帶著重物,到橇橇板那裡試試看,不同重量的東西,也可以靠調整位置而平衡的。

       接著,我們來看看房子,有樑有柱,有地板、天花板。柱子很簡單,只要往上堆就好。可是要像樹木或人體一樣伸展出去,該怎麼辦呢?換句話說,如果在沒有樑或水泥黏著劑的幫忙,要怎麼堆出天花板呢?我們跟四年級借了積木,開始大家發會創意堆看看。

       不少人都堆出了像拱橋型態。這個結構有個特徵,你要伸出去越長,後面就要有多出來的重物來壓住,以維持平衡。我們請大家看到房子,或是工程車之類的,有沒有這樣的圓弧構造,有沒有向後面多出來的重物。再回到人體的姿態,向右伸出去的腳,身體是不是要向左傾斜來保持平衡呢?

        然後是挑戰題:我們有沒有辦法用積木,做一個底面積很小,但是上面很大的東西呢?就是堆出頭重腳輕的姿態?頭重腳輕平衡不易,沒錯。不過,這跟我們人體很類似,我們的腳很輕很小,我們的頭跟身體很大很重。其實,樹木也是這樣的姿態,上面枝葉繁茂,接近地面只有樹幹一根,只是樹木有根的協助。

        然後學生會堆出一些構造,像是貨車的避震器,也有像柱子跟樑接觸的部分。他們也發現一件事,重物壓在上頭,有時候是有助於穩定平衡的。

       這班有偏好靜態的跟偏好動態的同學,各有各的專長和任務。我們七年級的自然科學,重點放在觀察,觀察到什麼現象,就如實地描述出來。所謂的描述,已經包含了描繪跟敘述,用畫的用寫的都可以。在力學的部分,我們從身體出發,感受地心引力與肌肉骨骼的互動。至於記了多少名詞,那倒是其次。許多活動,是從互動而來的。例如:平衡,這個詞彙,也是學生自己說出來的。老師只要導引他們,讓他們自己說出來。接下來的活動,就繞著『平衡』這個概念走。建築物需要平衡才能站立、工程車輛需要平衡才能工作。右邊伸出去,左邊就要相對地伸出,如果沒辦法那麼長,就只好增加重量。換句話說,重量,不一定有礙物體的平衡,反而是有助於平衡的。這個觀念,也是在課堂活動中,逐漸形成的。

        與我們主題相同,靜態與動態也需要平衡。動態組通常會搶戲,靜態組似乎缺乏參與。不過,這個光譜也有中間型態的,例如有喜歡安安靜靜做實驗的,換句話說,動手不一定要搭配動嘴。動手可以搭配動腦與動眼。老師的任務,就是用問題引導他們描述觀察所得。如果學生問『為什麼?』第一輪,一定是用問題回答問題。先問這個問題怎麼來的?他們是觀察到什麼才會有這個問題。接著,請他們自己想個答案。再跟著這個答案推理。如果照你這樣說,那麼會怎麼樣呢?會這樣那樣。一直推理到可觀察的時候,再來動手試試看。

        例如:平衡,是重量要一樣嗎?這可以立刻試試看。然後發現不是重量,因為重量不同也可以平衡。那是什麼呢?想不出來,沒有關係。我們繼續觀察。不用急著講答案,因為那樣的答案也只是另一個名詞而已。

        動態組提供快速的實驗,但是,太快而不仔細。我會請他們靜下來,先問問靜態組的意見,這樣做能夠驗證剛剛的推理嗎?大家都同意了,就去做吧!靜態組會提出可能性,一樣也是討論一輪之後,確認要做什麼,看到什麼現象就是符合預期,什麼現象不符預期,然後大家就可以去做了。這兩樣的人各有專長,我們老師要導引他們去欣賞這世界上不同的人,學習跟這樣的人相處。這裏沒有對錯、好壞,就是不一樣,然後彼此可以平衡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潘瑋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