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日, 6月 14, 2009

所有知識都在雙手裡

慈心華德福 我的學校有魔法黑板,不用課本上課打毛線、做木工 所有知識都在雙手裡

本篇文章摘自:商業周刊 第1109期,2009-02-23
撰文者:劉佩修

小男生學打毛線,女生拿鋸子做家具。為什麼一堆家長排隊要進入這所不補習、不參加任何比賽、不教電腦的小學?

這是一所沒有課本的學校,它的秘密藏在如魔法般的黑板中。
慈心華德福的每間教室,都有一個特製黑板,它有著如櫥櫃般的雙門。每天上課前,黑板被關著,小朋友興奮的期待:今天黑板裡藏著什麼驚喜?「哇~」,當值日生打開木製黑板的兩扇門時,全班不約而同發出驚嘆聲,這是每天上課的情景。

這天,老師教的主題是「西遊記」。黑板上,老師用粉筆手繪的豬八戒、唐三藏等角色,美麗的如同國際童書繪本。上課時,老師以豬八戒角色教古典詞語,並讓學生到黑板前面角色扮演,孩子爭相舉手上台,演得不亦樂乎。西遊記裡的詞語,透過戲劇被記住了。三十分鐘後,孩子取出空白素描本與天然蜜蠟蠟筆,將剛剛所學的故事、場景與詞語,自己描繪出來。

不管是哪一門課,這裡每堂課都有一本素描本,孩子稱為「工作本」。他們不買外頭的教科書,孩子親手繪製的工作本就是課本。「用背誦的,一下子就忘記,當孩子理解後自己畫出來,一輩子不會忘記。」慈心華德福中小學校長郭朝清說。

鏡頭從教室裡的黑板往外拉,每間教室的牆壁色彩不同,粉紅、鵝黃、淡紫……散發著手工漸層美感。每扇窗簾都是手染布,每間教室都有手工木製門牌。這些,都是老師與家長親手完成。
學校也沒有鐘聲。上課了,老師就在門口唱班歌,提醒孩子們。
A-sayaki A-sayaki 一朵小野菊
迎風搖曳 嬌小美麗 使我想起您
輕輕摘下 送給了你 您是否歡喜
A-sayaki A-sayaki 一朵小野菊
另一位老師則唱起:
來風兒吹 雲朵兒飛 孩子們迎風吹
風告訴我 她祝福每個人
永遠健康快樂 和美麗善良的心
嗚咿嗚咿 嗚咿嗚咿 嗚~~~~~~咿

每個班班歌都不同,當老師唱起班歌,孩子逐漸停止玩耍,跟著哼唱,走進教室。

它的課程很另類,費用卻很平民,坐落在蘭陽平原農田中的慈心華德福,是一所以公立標準收費的「公辦民營」小學。也因為在另類背後,它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教育價值體系,這次《商業周刊》在挑選「百大特色小學」時,第一輪就從眾學校中躍出入選。

這裡不「灌輸」知識 但提供大量手工與美感經驗該校理念來自一九一九年哲學家魯道夫‧史代納(Rudolf Steiner)在德國成立的華德福(Waldorf)教育系統。它與蒙特梭利(Maria Montessori)教育齊名,被譽為二十世紀初歐洲的五大教育改革思潮。史代納曾經說:「我們不應該問一個人需要知道什麼才能適應既存的社會。我們應 該問,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在是什麼?在他的內在有什麼可以被發展?」

學校,是什麼?不斷「灌輸」知識的場所嗎?九十年前,華德福就有不同的定義。
他們強調以健康、平衡的方式,追求孩子在意志、情感、思考三個層面的能力,並發展出「三個七年」的循序漸進教學法,以七年為週期,依每個階段孩子的不同需求,給予適合的教法與內容。「教什麼」不是重點,「何時教」、「怎麼教」才是重點。

零至七歲是意志力發展期,孩子需要溫暖、規律與穩定的生活,以及自由運用身體。所以,華德福不贊成在七歲前進行大量讀、寫、算方面的認知學習,認為孩子的生命能量將被大量分散而顯得不足。

七至十四歲是情感發展期,也就是國小與國中初階時期,孩子開始進入認識人與世界的學習。這時教育的重點是藉由大量律動與美好的圖像,形塑孩子對人與世界的態度與學習的熱情,此階段孩子需要身體操作、豐富的圖像經驗與大量的藝術活動。

十四至二十一歲是思考的發展期,孩子發展屬於自己的獨立自主與思考能力,喜歡爭論、推理、渴望獨立,尋求探索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,期待人生目標。
這套理念如何被導入台灣?一位公立小學老師出身、其後開設幼兒園的張純淑,民國七十九年參訪位於德國斯圖加特(Stuttgart)的全球第一所華德福學校後,大為感動,甚至掉淚:「不知道什麼時候,台灣孩子才能有這樣一所學校啊?」

她回憶那天看到的情景:「早上老師上課時,老師對孩子輕輕的講話,語態優雅有韻律感。中午孩子休息時,老師開始在教室裡的烤箱烤蛋糕,孩子快醒來時,蛋糕也快烤好了,老師輕輕唱著歌喚醒孩子。」當時在台灣還是體罰的時代,老師對孩子大聲吼叫,「但在那裡,老師不必大聲喊,老師是用生命力帶著孩子,孩子就像被春風輕輕的吹拂,那麼的享受。」那時她恍然大悟,以前她四處追求最好的教材教法,其實老師對生命的態度才是關鍵。

學校,是什麼?華德福認為,是可以啟迪生命的態度。

民國九十一年,在張純淑與宜蘭教育界和家長的努力下,慈心華德福以公辦民營方式成立,初期招收國小生,其後成立國中部。目前全世界有六十個國家、九百六十四所華德福學校,台灣有兩所,慈心華德福是華人世界中唯一一所以公立標準收費的學校。(編按:台灣另一所經華德福教育瑞士總部認證的華德福小學,位於台中,磊川華德福實驗小學。)

慈心華德福提供大量的手工與美感經驗,滿足孩子探索的渴望,塑造性格。「這個階段,我們盡可能讓老師有足夠的自由呈現有趣又有創意的教學,讓孩子生活在有豐富圖像想像的世界裡。」郭朝清說。

低年級就學會編織 九年級畢業前全都會做衣服

這些學習是通過大量強調手、心、腦並用的實作體驗,而非只透過課本學習。
例如,教光線原理,老師將孩子先帶到一個完全不透光的教室,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環境中,老師玩起光柱遊戲,讓孩子感受到光的微妙。

當我們參觀一年級國語教學時,發現老師教每個中文字,竟然是從圖案、象形開始出發,孩子興高采烈的用蠟筆畫出動物圖像、象形文字,再到現行繁體字的演變過程。「我們認為象形才是中文演變的基礎,也是孩子最能理解的,所以我們倒過來教,先教象形,後教注音。」郭朝清說。
也因為強調美感與實作,慈心華德福的課表與一般國小大不相同。不知所以的家長看到課表,可能會嚇一大跳。

該校將課程分為主課程與副課程,上午一、二節為主課程,包括國語、數學、自然、社會、英語等。特別的是,下午為副課程,低年級有烘焙、編織、濕水彩課;中年級有建築、農耕、手工;高年級有木工、園藝、裁縫、泥塑課。小學生上建築原理?別吃驚,精彩在後頭。

這裡畢業的學生,不分男生、女生都會踩縫紉機做衣服,都會製作卡榫家具,也都會親手種稻和烘焙香噴噴的餅乾與麵包。儘管如此,當我們看到這樣的畫面,十三歲男生在踩裁縫車、二年級的小男生用棒針打一頂毛線帽,仍吃驚不已。

小男生把上數學課、國語課的時間挪來打毛線,家長沒疑慮嗎?
家長廖伶潔的兒子冼祖名,上了四年的編織課。她看到兒子的改變,在編織的過程很專注,配色主張也隨年齡變化。「低年級時,他會做五彩繽紛的作品。他現在用棒針製作的七音笛笛袋,則是用深淺不同的藍色所組成,顯然他的美感經驗在改變。」
郭朝清說:「西洋有一句諺語:靈巧的雙手,才有靈巧的思考。人類在年紀越小時,神經元互相之間的連結建構越發達,所以我們在越低的年級,越重視以手工協助他們的神經元建立多元連結。」

「就編織課來說,裡面有三種元素——次第感的練習、意志力的鍛鍊、創造力的發揮。在成人世界裡,事情有一定的先後順序,有邏輯性,孩子可以藉由編織去熟悉一種秩序感,這對他往後慢慢進入成人世界是有幫助的,是『潛移默化』的過程。」
因此,他們將編織與裁縫課,按照年齡有不同的重點。一年級是纏繞,二至三年級開始使用棒針,四至六年級使用勾針,七年級以上就開始學習打版、裁縫。一年級製作笛袋與手工袋,二年級製作桌墊與毛帽,三年級編織人偶,四年級編織動物偶,並開始學習十字繡,五年級製作襪套與鞋子,六年級練習縫工,七、八年級學習使用裁縫車、打版,九年級畢業前男女都會製作衣服。

另外有一大間的木工教室,斧頭、鋸子、雕刻刀、槌子一應俱全;泥塑教室裡頭泥製半成品包括希臘式建築、羅馬圓形劇場、人類骨骼、台灣島地形……。甚至後院裡,還有一大間的陶窯供孩子燒陶。

不考試、不比賽、不補習 下課回到家還不能看電視、學電腦這裡不僅沒有課本,三年級以前,也沒有任何考試,三年級以後,雖考試但沒有是非與選擇題,而是開放式問題。也不打分數,五年級後開始打分數,但滿分不是一百分,也可以是一百二十分。

最另類的是,這個學校不鼓勵學生參加對外競賽,不選班長,更不選舉模範生。他們甚至不鼓勵老師用點數、獎品鼓勵學生。

「學習應該來自於對世界的好奇與熱愛,而不是分數與獎品。」郭朝清說。
這個學校非常特別,所以無法認同學校理念的老師或家長,可能比孩子更不容易適應。
從一般國小轉至該校的教師鄭旭真回憶他當初的調適心情:「許多學校用分數要求孩子,用班長掌管秩序,但這裡都不能用。」

家長也一樣。鄭旭真最常碰到家長問題包括:「老師,為什麼我的孩子二年級了,看起來好像文盲?(編按:因為慈心華德福在低年級不強調讓孩子要認識很多國字。)」「為什麼我的孩子三年級還不會背九九乘法?」「我的孩子上一般國中有沒有問題?」許多家長忍不住打聽:「老師,我的孩子在班上到底程度如何?排名第幾?」
她觀察,家長往往比孩子更需要「心理治療」,因為注重分數的是家長,而非孩子。而且家長四周的親友聲音也會讓家長很焦慮,「因為每個家長背後都有一大群人要求成績。放假時,堂兄弟、表姊妹在一起,比來比去,家長就會受不了。所以家長要對學校認同才能繼續下去。」鄭旭真說。

為避免家長帶著憧憬來到華德福,卻又抵擋不了分數與排名壓力而離開,學校在家長面談時,會將華德福精神、教學、評量方式,詳細解釋。學校也要求家長不要讓孩子在校外補習學科,因為,「當孩子被要求寫考卷、比分數,孩子會習慣直接要答案,喪失從體驗中學習的耐心。」
郭朝清說,若家長堅持補習,學校甚至會勸家長,不如讓孩子轉學離開這裡!
而且,在該校的「入學資料說明書」中,明載「不要讓孩子看電視」、「十四歲以前的孩子不要使用電腦」。前者原因是「觀賞電視本身是一種單向、被動的 呆板行為,會強烈阻礙想像力與創造力的發展」、「過度使用電腦會劇烈干擾孩子的感官發展,……降低專注的能力及正常的人際互動能力。」

縱使這所學校的教學主張很另類,學生卻是滿額,大量家長慕名而來,目前須入籍(在冬山國小學區內)滿兩年以上的孩子,才有可能排入新生就學名單。外地來的家長想讓孩子就讀這所學校,也被要求父母至少要有一個人搬到學校附近居住。

大量家長慕名而來 從香港、高雄各地紛紛「移居」宜蘭。林笠倫、廖伶潔、楊志凰、陳俊安,都是「移居」而來的家長。

楊志凰原本在高雄擔任學校教官,三年前女兒進入高雄某小學,「中午吃午餐時,為了讓孩子安靜,居然讓他們看電視。」而且,功課多到寫不完,「我們想帶孩子露營都很難。」後經朋友介紹慈心華德福,他與太太生平第一次搬家,就搬到五百公里外的宜蘭。

空服員出身的林笠倫,原本將女兒送至桃園明星小學,但該校的考試與競爭風氣,讓孩子很快失去笑容。他們原考慮為孩子移民到澳洲,後來,住在德國的親戚推薦他們華德福教育,現場觀察後他們決定:「那就移居宜蘭吧!」
轉學後,林笠倫覺得孩子最大的轉變是:「能夠不假外求,就很快樂。」兩個孩子喜歡自己編歌、編舞,喜歡自己在家烹煮;沒有功課、不必寫測驗卷,孩子有更多的時間閱讀,「全宜蘭的圖書館我們都去過,一次借二十本,不到三天就看兩遍,不看電視了,她們就一直看書。」
廖伶潔原本隨先生定居香港,其後先生赴紐約工作,她則帶兩個孩子回台灣。她透過網路挑學校,回台後第十天,大女兒就進入慈心華德福。不認識半個宜蘭人的她,從找房子、找車子從頭開始。

慈心華德福教育與孩子的香港教育,天差地別。「老大念香港小學一年級,一天八堂課,中間休息兩次,從早到晚念書,學校很小,沒地方跑,走到哪裡都是冷氣房。」尤其她至今記得「老師用擴音器罵人,公開羞辱孩子」的場景。

陳俊安則是土生土長的宜蘭人,長大後在台北工作、定居。兒子進入全美語幼稚園,一年學費三十幾萬元,孩子英文雖好,卻害怕大自然,一看到昆蟲就尖叫。
其後他去菲律賓出差,因緣巧合參觀菲律賓的華德福學校,他心想:「這種教育在全世界都驗證過,應該不會太差吧?」後來他把孩子轉入慈心,每天在自然中打滾,一天帶四套衣服到學校還不夠換,不怕昆蟲了,而且很少用過健保卡。

不過,孩子的爺爺卻擔心:「你孩子有在念書嗎?」因為小學二年級了,卻不會ㄅㄆㄇㄈ。朋友也質疑:「別人都把孩子往都市裡送,你怎麼把孩子往鄉下送?」他心裡卻篤定:「別人的孩子活在競爭裡,但我的孩子不斷充實自己,他知道自己每天都有進步。」

競爭力重新被定義 有人繼續升學,也有人選擇拜師學畫

一世紀前,史代納在德國寫下對人的想像:「在心中編織情感,在腦海裡點亮思想,在手足間運用意志,這就是人。」一世紀後,宜蘭的這群教育工作者與家長,努力讓孩子變成如史代納所述,擁有豐沛情感、思想與與意志力的新世代。

但是,在嚴酷的社會中,他們有競爭力嗎?答案看你從哪個角度看。
去年,該校第一批二十二位國中生畢業,選擇非常多元,有人上了宜蘭第一志願羅東高中與宜蘭高中,有人就讀花蓮台灣觀光學院、淡江中學音樂班、景文高中優人表演藝術實驗班……,還有人不選擇升學,自行拜師學畫。

「所謂的競爭力,不應該是懂得多少,而是有沒有生命能量,能不能平衡發展。」郭朝清說:「或許,我們的孩子去參加基測,成績不會特別突出,但是,我們的孩子,絕對不會爬上高樓,然後跳下去(指自殺)。他們是對世界有熱情、對自己有期待的孩子!」

*不用國語課本,可以學到什麼?
華德福的特殊教育理念,也讓他們課程的設計有獨特之處。以語言課為例,就強調透過大量的故事,提供豐富情境與鮮活的圖像。學校認為語文教育不只是基本能力的學習,更重要的是對人類圖像的了解、對人性的體驗、對生命的探索。所以從一年級到九年級,他們不用國語課本,而是學以下的內容:
一年級,童話故事
二年級,聖者的故事、寓言故事
三年級,盤古開天闢地、舊約、原住民神話
四年級,西遊記、北歐神話
五年級,封神榜、四大古文明英雄史詩
六年級,春秋戰國、秦漢帝國、羅馬神話
七年級,諸子百家、亞瑟王、三國演義、水滸傳
八年級,台灣文學經典、莎士比亞戲劇文學
九年級,現代文學

小檔案 _慈心華德福
地點:宜蘭縣冬山鄉
學生人數(國小部):314人 
學區:開放學區 
校長:郭朝清
特色:引進德國華德福教育系統,是台灣唯一的公立華德福學校

1 則留言:

圆豆丁 提到...

“不過,孩子的爺爺卻擔心:「你孩子有在念書嗎?」因為小學二年級了,卻不會ㄅㄆㄇㄈ。”
这句话让我想到一个问题,我们的字典上还有这样的符号。他们是以前用的拼音吧?他们现在还在使用吧?我应该怎么读这些字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