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六, 10月 15, 2016

華德福小六7(秋學季)

親愛的夥伴您好:


在統計的學習上,我們繼續結合孩子內在對大人世界的興趣,讓學習的項目可以跟生活結合在一起。在進入前青春期的階段,對孩子來說,他們發現世界變得不一樣了,但其實是他們更清醒了,在原先如夢似幻的童年生活中,是用著良善看待大人的視角,但現在卻漸漸發現大人更深一層的面貌,並且帶著一種好奇想要了解他們。


我讓孩子們自己去設計問題,用匿名的方式以全班的孩子為對象來調查統計。他們提出的問題總共有十二個:


1.爸爸喜不喜歡吃辣?
2.爸爸喜不喜歡出門去玩?
3.爸媽有沒有白頭髮?
4.媽媽會不會打人?
5.媽媽有沒有在上班?
6.爸爸有沒有在下廚?
7.爸爸喜不喜歡看電視?
8.爸爸媽媽會不會吵架?
9.爸爸有沒有戴眼鏡?
10.爸爸有沒有看琅琊榜?
11.爸爸有沒有送過媽媽禮物?
12.爸爸喜不喜歡看雜誌?


雖然匿名統計比較程序比較複雜,還要開票與統計,但對孩子來說整個過程都是充滿驚奇。我可以在某些孩子提出問題時的表情與眼神中,看到一些細微的現象,也許帶著微微的情緒,也許帶著絲毫的疑惑,而卻在開票的結果出來時,有很不一樣的表情轉變。我一直在想這個數學統計活動,為孩子的內心帶來了什麼?為我帶來了什麼啟示?


設計這個活動,原先是為了讓孩子在打開眼睛,更深層的看到周圍親近的大人時,能夠不侷限在單一的家庭視角,而可以透過看到不同家庭的呈現,而發現家庭的多元性,進而可以帶來釋懷,可以學會包容,更期待能在未來能夠欣賞。孩子要問什麼題目,完全出於他們的自由意志,我只是很幸運的感覺到,孩子提的問題成為了彼此的祝福。


而讓我覺得訝異的是,針對媽媽的問題只有兩個。也就是跟爸爸有關的問題所佔的比例是83%。我也帶著這樣的現象跟帶過六年級的老師討論,我得到的回饋是這樣子的:「孩子在進入前青春期時,開始對父親的角色好奇,因為跟通常是主要照顧者的媽媽相比,爸爸這個角色神秘很久了。」這也印證了教育理論上所描述的,孩子在青少年時期,父親的榜樣會影響他們心理與自我的成長。


最後我把孩子的12張畫著長條圖與標上數字的統計圖表,全部貼在黑板上,讓這些訊息成為環境的一部份。我和孩子們都會看到這些訊息,最後我告訴自己,我也是孩子身邊的男性,我得要更覺知自己的言行舉止,希望在被他們彷彿是用望遠鏡的觀察與檢視下,能夠讓他們得到的是一種欣賞的感受,並且用一種:「孩子啊!這條路我曾經走過,讓我扶持著你」的心,讓他們在這生命階段的轉化時刻,可以得到被大人祝福的感受。

祝 喜樂平安


明佑

沒有留言: